第十七章 不是小麦!-《满级考古大师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被陶碗扣在下面的整个泥土堆,都被揭取了下来,做了简单保护处理后,就由专人护送回京了。
    为了能够加快速度,第一时间送回,减少物证的风化,孔文建甚至还向当地政府求助,开了绿色通道。
    当天晚上,这碗四千年前的“面条”,就被送到了华夏科学院内。
    提前已经收到了消息的华夏科学院,更是十分郑重的组建了一支由生物学、化学、植物学专家组成的团队,立马接手了这团疑似面条物质的研究工作。
    “不是,真有面条能保存四千年啊?”
    华夏科学院下属的一家保密程度很高的实验室内。
    当看到严密包装之中的那团淡黄色条状物后。
    来自华夏科学院植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江继洲,震惊了。
    他小心翼翼的从包装内取出了已经快要风干干净了的遗存物,细致的将其分成了十几小份。
    在他旁边,帮忙他一起进行标本分装的,来自微生物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邹率,一脸不解的问道:
    “江教授,不是说面条是经过丝绸之路,从中东传到我们华夏的吗?”
    “汉朝之前,我们不是没有吃面条的习惯吗?”
    江继洲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:“这可不一定。”
    “说华夏面条的制作工艺是从中东传来的,只是学界的一种主流猜测而已。”
    “小麦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可是足有1万年!”
    “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于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发现距今5000年左右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粒。”
    “这可是有实物出土证明的。”
    “至少五千年前,我们华夏的先民就已经驯化了野生小麦,并且有规模化的进行人工种植了。”
    “五千年漫长的时间里,我们华夏先民难道就没有任何人试着做出过面条?”
    江继洲虽然也还算认同,华夏大范围的制作和食用面条的工艺是由中东传来的。
    毕竟根据史书记载,历史上从东汉时期开始,各种面制品才陆续出现。
    时间点确实和丝绸之路的繁荣很契合。
    但是要说东汉之前,就没有任何华夏人尝试制作过面条,那他也是不信的。
    华夏人怎么说也是种了几千年麦子,面制品的制作工艺又不难。
    历史上肯定是会有零星出现一些个体制作出面食的。
    只不过碍于古代的消息传播速度,以及各种外部因素,零星几个人制作出面食,很难一下子就在全华夏普及开来。
    第(2/3)页